网站支持IPv6
智能问答 长者模式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专题>市乡村振兴局专栏>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扶贫领域
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
发表时间:2021-08-17 16:07

  中共运城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

  关于印发《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直有关单位:

  根据中共山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晋农组发〔2021〕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运城市《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运城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

                                                                                                                                                                                                                                                                                                                                       2021年8月11日

                                                                                                                                                                                                                                                                                               

  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根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中农组〔2021〕7号)和中共山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晋农组发〔2021〕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作为预防和解决返贫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举措。紧盯易返贫致贫人口,聚焦可能引发区域性、规模性返贫致贫风险点,多方预警、精准施策,补齐短板、消除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打造“三个强市”、构建“三个高地”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监测方法

  (一)监测对象。覆盖全市所有农村人口,以家庭为单位,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残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重点关注有大病、重病和负担较重的慢性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以老养残、孤残一体、失能老年人口等特殊群体的家庭。

  (二)监测范围。以脱贫攻坚期国家扶贫标准的1.5倍为底线,市乡村振兴局综合物价变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和农村低保等因素适时调整。2021年监测范围为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6000元,以及短期内家庭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的农户。确定监测对象时,人均纯收入低于6000元且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列为脱贫不稳定户或边缘易致贫户;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但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列为严重困难户。

  (三)监测内容。因病、因灾、因残、因意外事故等导致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住房、饮水出现安全隐患;产业项目发展失败、大宗农副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大中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搬迁人口就业不稳定,失业明显增多,务工收入、经营性收入减少;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火灾及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特惠性政策转向普惠性政策,专项增收政策减少或不再延续,代缴和报销覆盖面收窄、比例下调等导致收入大幅减少、稳定性下降或支出大幅增加。

  (四)风险解除。对收入持续稳定且高于监测范围收入基数,“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持续巩固,返贫致贫风险稳定消除的,依程序解除风险,不再按“监测对象”进行监测帮扶,需要落实“四个不摘”有关政策举措的继续落实,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已落实的小额信贷贴息、公益岗位安置、医疗救助、教育帮扶等政策措施,按政策要求和实际工作周期及时调整。对整户无劳动力的,落实社会保障措施后,暂不标注“风险消除”,持续跟踪监测。

  (五)动态监测。开展日常动态监测预警,实时更新监测台账信息,定期组织监测对象动态调整。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作用,及时掌握“三类户”生产生活尤其是收入动态变化情况;对可能存在的返贫致贫风险点,早排查、早预防,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户按照监测对象认定程序纳入监测范围,制定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三、监测机制

  健全监测对象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坚持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和舆情信访预警等四种监测方法,互为补充、相互协同,全方位预警。

  (一)农户自主申报。综合运用村级广播、会议宣传、印发资料、设立微信群等形式,抓好政策宣传解读,提高群众知晓度。农户可通过线下递交书面申请,也可利用村级微信群、手机APP或12317电话等方式,进行自主申报。

  (二)基层干部排查。驻村工作队、农村第一书记、乡镇及村“两委”干部通过日常走访、每月常规排查、每年集中排查(至少一次)等方式,及时发现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

  (三)部门筛查预警。市级不定期,县级按季度组织教育、公安、民政、住建、卫健、医保、残联、人社、水利(水务)、应急管理等部门开展信息比对筛查,发现返贫致贫风险线索反馈乡村两级核实。  

  (四)舆情信访预警。全市各级干部通过信访部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渠道,掌握收集风险预警信息;高度关注群众信访事项和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情况,发现并核实返贫致贫风险线索。

  四、帮扶措施

  (一)强化产业帮扶。对具备产业发展条件、难以离乡离土、主要收入来源为生产经营性收入的监测对象,落实产业帮扶政策。根据发展生产资金需求给以小额信贷支持,同时做好风险防控,稳定增加生产经营性收入。继续发挥“防(返)贫险”及农业保险作用,加大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保险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开发特色农产品保险。

  (二)强化就业帮扶。将监测对象技能培训和稳岗就业作为首要任务,做到“优先支持外出、优先稳岗就业、优先就业帮扶、优先资金保障、优先技能培训、优先服务保障”,确保具有劳动能力和半劳力、弱劳力监测对象的工资性收入稳定增加。加强省际和省内劳务协作,抓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加强各类产业园区用工对接,拓展务工就业渠道;充分发挥小微企业、涉农和以工代赈项目吸纳就业,增加就地就近就业岗位;规范完善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监测对象,特别是其中的弱劳动力、半劳动力,动态调整安置对象条件。

  (三)强化资产保障。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明晰产权关系,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持续发挥效益。重点抓好产业扶贫项目资产的后续运营管理,完善带动帮扶机制,提升带动帮扶能力,持续带动监测对象增收。确权到户的扶贫项目资产由其管理和运营,村级组织和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和帮扶,使到户扶贫项目资产更好地发挥效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允许监测对象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社区合作和专业合作,拓宽租金、股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渠道。

  (四)强化政策保障。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结合调整优化帮扶政策,针对监测对象的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支持,确保转移性收入相对稳定。建立由乡村振兴主管部门牵头,教育、住建、水利、卫健、医保等部门联动的议事协调机构,明确“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持续巩固的工作职责,瞄准“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群体,做好常态化动态监测,建立健全长效排查和限时解决制度,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五)强化兜底救助。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监测对象,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落实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和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等帮扶政策。对因病因灾因残因意外事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有条件的县(市、区)可结合本地实际和需要设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应急救助基金,给予紧急救助、重点帮扶,防止出现返贫致贫现象。

  (六)强化后续帮扶。支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在安置区附近建厂兴业。800人以上大中型安置区配套建设产业园区或就业帮扶车间,800人以下小型安置区配套建设车间工坊,为搬迁群众有效拓宽就业渠道,优化提供就业服务。按照精准到县、精准到点、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四个精准”要求,通过就业帮扶车间安排一批、公益岗位吸纳一批、外出务工转移一批、职业培训输送一批、扶持创业带动一批,多渠道促进搬迁群众就业。

  (七)强化扶志扶智。引导监测对象通过生产和就业脱贫致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摒弃“等靠要”思想,带动更多监测对象通过自力更生走出困境。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倡导赡养老人、抚养残疾人,营造守望相助、互帮互爱的和谐氛围。

  (八)强化社会帮扶。继续发挥各级单位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县域结对帮扶等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引导鼓励民间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爱心企业及个人等参与帮扶。创新工作举措,对监测对象持续开展帮扶。

  五、工作要求

  (一)压实主体责任。各县(市、区)要扛起防止规模性返贫主体责任,出台工作细则,统筹协调做好动态管理和数据比对等工作,充实保障基层工作力量,乡(镇)街道、村做好日常监测预警、定期开展走访摸排,实施帮扶。各县(市、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乡村振兴部门履行工作专责,建立健全并落实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的议事协调机制。

  (二)落细帮扶责任。落实市领导联系帮扶、单位包村帮扶、驻乡工作队长统筹帮扶、驻村工作队具体帮扶“四级帮扶”体系,凝聚帮扶合力。压实县乡属地管理、帮扶单位跟踪管理、驻乡工作队长协调管理、驻村办统筹管理责任,推动农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落实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各项工作。以县为单位组织干部结对帮扶到户,对监测对象认定、精准帮扶、风险消除情况全过程跟踪、全方位服务、全角度掌握,定期回访、实时跟进,确保帮扶措施落实落细。

  (三)加强部门协作。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进一步强化“两不愁三保障”牵头部门,以及产业、就业、应急救助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通过行业数据信息共享共用,共同开展部门筛查预警和监测帮扶。县级相关行业部门要积极配合乡村振兴部门开展信息比对,发布预警信息,研究制定应对措施,督促指导工作落实。

  (四)加大资金支持。切实用好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对监测对象采取有针对性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措施。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可用于支持监测对象产业发展、小额信贷贴息、生产经营和劳动技能培训、公益岗位补助等。监测预警工作经费通过县级预算安排。

  (五)严格检查考核。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成效纳入县级党委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各县(市、区)要加强监督检查,创新完善工作方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好突出问题。对弄虚作假、失职失责,造成规模性返贫的,严肃处理,追究问责。

  (六)减轻基层负担。充分依托使用全国防返贫信息监测系统,运用好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结果。不重复建设信息系统,避免重复填表报数采集信息。按照统一安排走访排查,防止层层加码,减轻基层负担。